大陆最早的电影公司是哪个(1、长春电影制片厂)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924更新:2023-05-16 15:55:31

中国早期有哪些电影公司?
亚细亚影戏公司、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最早的三大电影制片厂

1、长春电影制片厂

长春电影制片厂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成立于1945年10月1日,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堪称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先后拍摄故事影片900多部,译制各国影片1000多部,《五朵金花》、《英雄儿女》《刘三姐》《白毛女》、《人到中年》等一大批中国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2、北京电影制片厂

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故事片生产基地之一,简称“北影”。1948年北平(今北京)解放,中国共产党接收了原国民党中央电影企业公司第三制片厂,并从延安及东北抽调一批文艺工作骨干,于1949年4月20日成立了北平电影制片厂。

拍摄了《甲方乙方》、《茶馆》、《骆驼祥子》等经典作品。

3、八一电影制片厂

八一电影制片厂是中国唯一的军队电影制片厂,始建于1952年8月1日,以拍摄军事题材影视片为主,是一家具有摄制故事片、战地纪实片、军事教育片、新闻纪录片、国防科研片、电视剧等多片种生产能力的综合性电影制片厂。

拍摄了《柳堡的故事》、《英雄虎胆》、《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作品。


20世纪30年代三大影片公司主要指

20世纪30年代三大影片公司主要指的是天一影片公司、联华影业公司、明星影片公司。

1、天一影片公司

天一影片公司是中国电影制片机构,由邵氏兄弟(邵醉翁、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于1925年6月在上海虹口横浜桥成立,专门从事影片的摄制与发行。

邵醉翁任总经理兼导演,二弟邵邨人负责制片兼编剧。三弟邵仁枚、六弟邵逸夫负责去新加坡、马来亚开拓南洋市场。

2、联华影业公司

联华影业公司是1930年由罗明佑主持合并华北电影公司、民新影片公司、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和上海影戏公司等多家公司而成立的。

联华公司成立后,借鉴好莱坞的制片管理经验,采取独立制片的管理方式,即内部各厂自筹拍摄电影,激发了合作各方的积极性。随着日军入侵,公司开始摄制抗日题材的影片。

后来联华公司开始在有声电影的制作上与欧美一争长短,于是加大投入,订购收音机,培训有声片制作人。1935年,其发行的《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博览会上获得荣誉奖,成为首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电影。

3、明星影片公司

1922年3月中旬,张石川在上海贵州路上创立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制片公司之一。1923年其制作的《孤儿救祖记》在商业和艺术上的成功,奠定了明星公司的基础,标志着国产影片至此开始逐渐走入正轨。

1936年的明星公司已经居中国电影工业之翘楚。以较快时间内拍摄了《狂流 》﹑《春蚕 》﹑ 等一批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的影片﹐成为左翼电影运动的基本阵地。

中国电影产业最初的发展:

中国电影第一个产业时期是1922年—1937年。在世界电影诞生的第二年,1896年电影现身于上海开始,中国本土的电影业便从商业放映起步了。

在经过蹒跚学步的萌芽期之后,到上世纪20年代,已经开始向私营化的产业发展,当时社会的资本环境与行业内的准备日渐成熟,民族工商业获得了空前的机遇得以迅猛发展,个人/社会资本,更准确地说是“游资”的逐渐充盈,使得很多资本家们投资的目标开始瞄准电影这一新兴行业。

在这个行业里,人才和技术上的储备正在丰满,张石川、郑正秋、罗明佑、黎民伟和后来的邵氏兄弟等一批电影人都是从摇篮期走过来的先驱者,他们各自不同程度地涉猎了电影行当中创作、制片甚至发行、放映几个方面,所积攒下来的经验使之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中坚。

在技术上,初期设备使用和摄制过程都要依靠外国技术人员,但有了像罗永祥、董克毅、吴蔚云等最早的一批技术人才的加盟,这一局面很快就被打破。

具备了上述条件,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为标志,电影公司迅速增长,到1924—1926年达到了高峰,据统计中国共开设有175家电影公司,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以上内容参考:百科-中国电影史


中国最早三个电影公司。明星 ,联华,还有一个是什么?

中国最早三个电影公司,明星 ,联华,还有一个是天一影片公司。

天一影片公司是中国电影制片机构,由邵氏兄弟(邵醉翁、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于1925年6月在上海虹口横浜桥成立,专门从事影片的摄制与发行。

邵醉翁任总经理兼导演,二弟邵邨人负责制片兼编剧。三弟邵仁枚、六弟邵逸夫去新加坡、马来亚开拓南洋市场。

扩展资料

天一影片公司发展历史:

1925年6月,商人邵醉翁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邵醉翁曾在上海、天津、宁波等地经营过不少商号,因获利甚微,后与人合作,创办一个和平新剧社,上演新式文明戏剧。

1931年,利用美国人的有声器材和技术,拍摄了中国最早的两部片上发声影片之一《歌场春色》。20世纪30年代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相继拍摄了《王先生》、《花花草草》、《飞絮》、《飘零》、《母亲》等较有社会意义的影片。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天一影片公司


中国的电影发展史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字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段,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年 ,张石川与郑正秋 、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 ,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
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1931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用强灯光把拍摄的形象连续放映在银幕上,看起来像实在活动的形象。[1]世界电影与电影业起源于19世纪末法国、英国、美国等地。
中国电影包括中国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拉开了中国电影发展的序幕。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拍摄了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段,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任庆泰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电影之父”。[4]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年至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2018年,中国电影年产量高达1082部,年总票房达到607亿元人民币,全国共有银幕60079块。
中国的最早的电影院是哪里?中国第一部电影是什么?
哈尔滨首座电影院,也是中国第一家电影院,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12),故址在今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央大街与西十二道街拐角处。创建人是俄国摄影技术师考布切夫。

这家电影院的历史,在中国比北京、上海最早的电影院分别早四至六年,比光绪年西太后七十大寿第一次看电影还早两年。在全世界范围比较,则和号称“世界影院之最”的美国洛杉矶电影院同年所建。

哈尔滨继中央大街创建首座影院之后,又在中央大街、新商业街(今奋斗路)和乌查斯街(今地段街)繁华街区相继开办了马迭尔(1950)、敖连特(1908)、托尔斯泰(1909)、皆克坦斯(1910年前)、新开影戏院(1911)五处,清末之前哈尔滨已有影院六处。

哈尔滨首座、中国第一家电影院的创建人考布切夫,清末之前还摄制过三部记录电影:

第一部记录片《旅顺之战》(以下片名皆系作者所加),摄于1905年,由法国商人瑗杂斯带去京、津、沪放映后,于1906年经黑龙江省交涉局批准到齐齐哈尔租用阔米萨尔戏园放映一月,“皆日俄战攻真迹,枪击炮轰,马驰人行,与生者地无异”。

第二部记录片《安重根刺伊藤博文》,摄于1909年。据地方文献记载:伊藤之死,系被复国仇、雪国耻跟踪而至的朝鲜义士安重根所杀。伊藤来哈目的,原打算同比他早到两天的俄国财政大臣戈果甫佐夫迷议瓜分中国东北问题,不料想刚下火车未走出站台,即遭狙击。当时安重根连发三枪,伊藤博文胸、肋、腹三处中弹,遂即倒地毙命。

第三部记录片《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音xun4)巡狩过哈》,摄于1911年,当时放映于中央大街电影院,从摄制到放映不出旬日。《远东报》称:“每当夕阳西下,公园散后仕女游人相偕去中国大街之电影园聚兴,所演皆赵督来哈新片‘真情毕露’云尔。
谁能告诉我中国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fishb00ne 门吏 二级(267) | 我的提问 | 我的回答 | 我的消息(17/20) | 我的空间 | 首页 | 退出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百科 帮助

知道 > 娱乐 > 电影相关问题
• 大陆电影是要经历一次变革?
• 中国电影分哪几个阶段?
• 中国电影的5阶段是哪我个阶段?
• 谈谈对中国电影的看法
• 中国电影的美学特点

订阅该问题
互联星空 网罗天下电影资...
更新更全的电影资讯尽在互联星空!无论是体育、影视、音乐、娱乐...
www.vnet.cn

可鼎办公家具 专业的电影...
可鼎办公家具专业生产办公家具,办公椅,礼堂椅,剧院椅,大堂椅,公...
www.sdkeding.com

购房者网站全新推出网络租...
购房者网站地产网络经纪人版块,强大的系统功能支持,个性化的房源...
dl.jj.goufang.com

项目经理挂靠-中国房地产...
房地产,勘察设计,建筑行业人才招聘门户网站!18万专业人才,3万个...
www.51rencai.com

职业经理人实用手册-华恒...
华恒智信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专业提供职业经理人实用手册设计以...
www.chnihc.com.cn

北京市成人教育技能培训学...
我校长期开设全国监理工程师、全国物业企业经理资格认证、理财规...
www.bjcrjy.cn

经理人-福州精成文教信息...
中国市场营销资格证书考试---营销职业经理人权威证书,教育部考试...
www.fzjcedu.com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知道投诉吧反馈。 添加到搜藏待解决
谁能告诉我中国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悬赏分:5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5 天 18 小时
提问者:yuannaisong - 试用期 一级

答复共 6 条
伴随着清皇朝末年到民国,再到新中国,这100年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下,中国电影历经风风雨雨走过了开拓时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三个历史阶段的百年路程。

开篇 艰难的孕育期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初期中国电影”、“民国电影”:那些幼稚土气的剧照却是中国电影之母亲最早的分娩。

自清末1905年至新中国建立前1948年的45年中,以无声默片和有声黑白片为技术特征,中国电影艺术处于开拓时期即孕育期。那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封闭落后、外强入侵、战乱频繁、满目疮夷,中国电影显得稚嫩病弱,但第一代正直爱国的电影工作者顽强努力地以30年代和40年代大都市上海为主要基地,创作出了系列优秀作品。值得回忆的代表成就有如《神女》、《春蚕》、《压岁钱》、《渔光曲》、《迷途的羔羊》、《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等一批优秀佳片。

而在这期间,观看电影成了国人的一种精神源泉与支撑。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虹口海宁路乍浦路口用铅铁皮搭建了虹口活动影戏院,这一上海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也有称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迅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仿效者。

通过那些早期看到的影片,大家记住了至今也常常出现在挂历上的那些富有感染力的面容。伴随幼年的中国电影的,是让我们倾慕景仰的那些名演员。如袁牧之、郑君里、金山、赵丹、陶金、阮玲玉、胡蝶、周璇、白杨、舒绣文、上官云珠等第一代优秀演员,他(她)们的名字和塑造的角色形象成为那一历史阶段的品牌标志,流传至今。他们的音容笑貌甚至会伴随着走过我们的一生。

如果要细数家珍般罗列一下中国早期影片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总括一下,1905年到1949年值得我们回忆的20部国产影片是:《定军山》、《难夫难妻》、《庄子试妻》、《阎瑞生》、《劳工之爱情》、《孤儿救祖记》、《胭脂》、《火烧红莲寺》、《野草闲花》、《歌女红牡丹》、《神女》、《渔光曲》、《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夜半歌声》、《铁扇公主》、《沙鸯之钟》、《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乌鸦与麻雀》。

中篇 渐入佳境

我们再看看岁月的蒙太奇,当记忆跳跃到共和国成立之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前1965年的17年间,我们眼前的中国电影正如从无声黑白片向有声彩色片过渡那样渐渐丰富多彩了起来。

中国电影进入了成长期。

在第二代有觉悟、有理想、有激情的电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作出了如《白毛女》、《上甘岭》、《李时珍》、《林则徐》、《聂耳》、《董存瑞》、《渡江侦察记》、《红色娘子军》、《李双双》等等那样一批经典杰作,成为那一历史阶段的业绩丰碑。

少年的中国电影同时也培养出一批技艺精湛的第二代表演艺术家,由当年电影界评选出的孙道临、刘琼、舒适、于洋、崔嵬、陈强、张平、王心刚等22位巨星的肖像悬挂于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的影院门厅,令广大观众时时瞻仰、流连忘返,成为那一历史阶段不可磨灭的品牌标志而永远传扬。

从1950年到1966年,可以令国人骄傲的国产影片应该是这些,共24部:《桥》、《我这一辈子》、《武训传》、《南征北战》、《上甘岭》、《祝福》、《女篮五号》、《红孩子》、《林家铺子》、《青春之歌》等等。

断层期 无声空白段

正当我们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的想象之中,看过“起承”进而希望看到更好的“转合”之时,却突然“停电”、“熄火”,光消影灭。我们只好窒息在电影院的黑暗之中,大气不喘地睁大饥饿的眼睛注视着那一片暗无天日的黑暗,等待五光十色的影像再次复活……

自1966年发生10年文化大革命至1978年的13年中,新中国经历了一场浩劫和灾难,林彪、四人帮两大反革命集团的极左路线一度统治中国社会,全国除8个“样板戏”外舞台银幕一片空白,整个文化事业遭受重创,中国电影艺术经历了一个被扼杀窒息的断层期。

1968年下半年开始,江青下令“北影”、“长影”、“上影”和“八一”四大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摄“样板戏”,把“革命成果”搬上银幕。第一个投入拍摄的是《智取威虎山》,谢铁骊担任导演,钱江担任摄影,比起“文革”时遭遇巨大打击的大多数电影人来说,他们虽然获得一定的行动自由,却同时被抹杀了电影创作和艺术追求上的自由。那个时代的荒诞令人不堪回首。

“8亿人民8部戏”概括了那8个“样板戏”一统天下的时代。不堪回首的1966年至1976年这10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可谓贫薄,仅有寥寥6部电影供给嗷嗷待哺的几亿中国人:《智取威虎山》、《侠女》、《精武门》、《闪闪的红星》、《创业》、《决裂》。

转折篇 走向成熟

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国电影事业的前路不可想象。

四人帮被粉碎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转折点的1979年至今,随着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带动了经济的大飞跃、政治的大变革、文化的大进步,以声、光、影现代化彩色片与更加大众化、现代化的电视艺术片结伴同行为技术特征,中国电影跨入了成熟时期。新时期的中国影视艺术开始向市场化转变运作,各门类创作队伍全面壮大,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全面开放,生产经营向世界潮流靠拢,加之全球电脑信息化传播方式的擂鼓助威,推动着第三代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涌现出如《小花》、《泪痕》、《庐山恋》、《喜盈门》、《芙蓉镇》、《牧马人》、《黄土地》、《红高粱》等等一大批传世精品,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丰硕成果。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世纪末的成熟时期,成年后的中国影视艺术大踏步飞跃前进,呈现出人才辈出、繁花似锦的兴旺面貌,更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第三代演艺明星,他(她)们的名字和塑造的精彩角色早已在亿万观众中广受崇仰。片子中主要演员的名字和主要角色的形象令人过目牢记、历久不忘。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自1977年至今的一些经典代表影片吧!这些载入史册的电影就是—《汪洋中的一条船》、《归心似箭》、《小花》、《天云山传奇》、《阮玲玉》、《三毛从军记》、《喜宴》、《大话西游》、《天下无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孔雀》等。

闪回的情节剪接:

中国电影难忘的创新片段

中国电影的公司化经营

如果为中国早期电影划定界限的话,那么1909无疑是关键性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电影界有两件大事发生,一是北京的丰泰照相馆失火,二是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正规性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值得一说的是,这两件看似毫无关联的事,却暗中验证着中国电影在地域上的首次重心转移,由威严排场的皇都北京转向开放且市井化的上海。

中国最早的电影公司如同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一样,是由西方人建立的。那时的中国有4亿人口,已经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很多西方的冒险家纷纷来到中国,想靠拍摄电影赢利。经过一段个人的零散拍摄活动,中国第一家正式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于1909年在上海成立。尽管该公司的事业并不成功,但它提供的资金和设备却方便了张石川和郑正秋这两位早期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走上影坛。

191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在上海组织经营了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新民公司,承包了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剧、导演,雇用了一批演员和摄制影片的全部职员。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共同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后来出现了“明星” 、“大中华百合”、“天一”三家电影公司。自1925年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三家电影公司在市场上呈三足鼎立之势,其中又以资格最老的明星公司为老大。

当时中国电影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同业之间的竞争,更严峻的是来自美国电影的威胁。尤其是中国电影业最活跃之地上海,美国的影片没有限制地在所有中、上等影戏院上映,而且档期与在美国的同步。
回答者:cyh7215 - 试用期 一级 1-30 08:36

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到现在,中国电影已走过了一百年。中国电影三个历史阶段:
开篇 艰难的孕育期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初期中国电影”、“民国电影”:那些幼稚土气的剧照却是中国电影之母亲最早的分娩。

自清末1905年至新中国建立前1948年的45年中,以无声默片和有声黑白片为技术特征,中国电影艺术处于开拓时期即孕育期。那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封闭落后、外强入侵、战乱频繁、满目疮夷,中国电影显得稚嫩病弱,但第一代正直爱国的电影工作者顽强努力地以30年代和40年代大都市上海为主要基地,创作出了系列优秀作品。值得回忆的代表成就有如《神女》、《春蚕》、《压岁钱》、《渔光曲》、《迷途的羔羊》、《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等一批优秀佳片。

而在这期间,观看电影成了国人的一种精神源泉与支撑。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虹口海宁路乍浦路口用铅铁皮搭建了虹口活动影戏院,这一上海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也有称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迅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仿效者。

通过那些早期看到的影片,大家记住了至今也常常出现在挂历上的那些富有感染力的面容。伴随幼年的中国电影的,是让我们倾慕景仰的那些名演员。如袁牧之、郑君里、金山、赵丹、陶金、阮玲玉、胡蝶、周璇、白杨、舒绣文、上官云珠等第一代优秀演员,他(她)们的名字和塑造的角色形象成为那一历史阶段的品牌标志,流传至今。他们的音容笑貌甚至会伴随着走过我们的一生。

如果要细数家珍般罗列一下中国早期影片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总括一下,1905年到1949年值得我们回忆的20部国产影片是:《定军山》、《难夫难妻》、《庄子试妻》、《阎瑞生》、《劳工之爱情》、《孤儿救祖记》、《胭脂》、《火烧红莲寺》、《野草闲花》、《歌女红牡丹》、《神女》、《渔光曲》、《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夜半歌声》、《铁扇公主》、《沙鸯之钟》、《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乌鸦与麻雀》。

中篇 渐入佳境

我们再看看岁月的蒙太奇,当记忆跳跃到共和国成立之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前1965年的17年间,我们眼前的中国电影正如从无声黑白片向有声彩色片过渡那样渐渐丰富多彩了起来。

中国电影进入了成长期。

在第二代有觉悟、有理想、有激情的电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作出了如《白毛女》、《上甘岭》、《李时珍》、《林则徐》、《聂耳》、《董存瑞》、《渡江侦察记》、《红色娘子军》、《李双双》等等那样一批经典杰作,成为那一历史阶段的业绩丰碑。

少年的中国电影同时也培养出一批技艺精湛的第二代表演艺术家,由当年电影界评选出的孙道临、刘琼、舒适、于洋、崔嵬、陈强、张平、王心刚等22位巨星的肖像悬挂于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的影院门厅,令广大观众时时瞻仰、流连忘返,成为那一历史阶段不可磨灭的品牌标志而永远传扬。

从1950年到1966年,可以令国人骄傲的国产影片应该是这些,共24部:《桥》、《我这一辈子》、《武训传》、《南征北战》、《上甘岭》、《祝福》、《女篮五号》、《红孩子》、《林家铺子》、《青春之歌》等等。

断层期 无声空白段

正当我们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的想象之中,看过“起承”进而希望看到更好的“转合”之时,却突然“停电”、“熄火”,光消影灭。我们只好窒息在电影院的黑暗之中,大气不喘地睁大饥饿的眼睛注视着那一片暗无天日的黑暗,等待五光十色的影像再次复活……

自1966年发生10年文化大革命至1978年的13年中,新中国经历了一场浩劫和灾难,林彪、四人帮两大反革命集团的极左路线一度统治中国社会,全国除8个“样板戏”外舞台银幕一片空白,整个文化事业遭受重创,中国电影艺术经历了一个被扼杀窒息的断层期。

1968年下半年开始,江青下令“北影”、“长影”、“上影”和“八一”四大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摄“样板戏”,把“革命成果”搬上银幕。第一个投入拍摄的是《智取威虎山》,谢铁骊担任导演,钱江担任摄影,比起“文革”时遭遇巨大打击的大多数电影人来说,他们虽然获得一定的行动自由,却同时被抹杀了电影创作和艺术追求上的自由。那个时代的荒诞令人不堪回首。

“8亿人民8部戏”概括了那8个“样板戏”一统天下的时代。不堪回首的1966年至1976年这10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可谓贫薄,仅有寥寥6部电影供给嗷嗷待哺的几亿中国人:《智取威虎山》、《侠女》、《精武门》、《闪闪的红星》、《创业》、《决裂》。

转折篇 走向成熟

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国电影事业的前路不可想象。

四人帮被粉碎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转折点的1979年至今,随着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带动了经济的大飞跃、政治的大变革、文化的大进步,以声、光、影现代化彩色片与更加大众化、现代化的电视艺术片结伴同行为技术特征,中国电影跨入了成熟时期。新时期的中国影视艺术开始向市场化转变运作,各门类创作队伍全面壮大,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全面开放,生产经营向世界潮流靠拢,加之全球电脑信息化传播方式的擂鼓助威,推动着第三代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涌现出如《小花》、《泪痕》、《庐山恋》、《喜盈门》、《芙蓉镇》、《牧马人》、《黄土地》、《红高粱》等等一大批传世精品,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丰硕成果。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世纪末的成熟时期,成年后的中国影视艺术大踏步飞跃前进,呈现出人才辈出、繁花似锦的兴旺面貌,更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第三代演艺明星,他(她)们的名字和塑造的精彩角色早已在亿万观众中广受崇仰。片子中主要演员的名字和主要角色的形象令人过目牢记、历久不忘。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自1977年至今的一些经典代表影片吧!这些载入史册的电影就是—《汪洋中的一条船》、《归心似箭》、《小花》、《天云山传奇》、《阮玲玉》、《三毛从军记》、《喜宴》、《大话西游》、《天下无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孔雀》等。

闪回的情节剪接:

中国电影难忘的创新片段

中国电影的公司化经营

如果为中国早期电影划定界限的话,那么1909无疑是关键性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电影界有两件大事发生,一是北京的丰泰照相馆失火,二是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正规性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值得一说的是,这两件看似毫无关联的事,却暗中验证着中国电影在地域上的首次重心转移,由威严排场的皇都北京转向开放且市井化的上海。

中国最早的电影公司如同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一样,是由西方人建立的。那时的中国有4亿人口,已经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很多西方的冒险家纷纷来到中国,想靠拍摄电影赢利。经过一段个人的零散拍摄活动,中国第一家正式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于1909年在上海成立。尽管该公司的事业并不成功,但它提供的资金和设备却方便了张石川和郑正秋这两位早期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走上影坛。

191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在上海组织经营了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新民公司,承包了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剧、导演,雇用了一批演员和摄制影片的全部职员。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共同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后来出现了“明星” 、“大中华百合”、“天一”三家电影公司。自1925年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三家电影公司在市场上呈三足鼎立之势,其中又以资格最老的明星公司为老大。

当时中国电影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同业之间的竞争,更严峻的是来自美国电影的威胁。尤其是中国电影业最活跃之地上海,美国的影片没有限制地在所有中、上等影戏院上映,而且档期与在美国的同步。

“香港电影之父”

第一个电影女演员以及男扮女装的男演员

1913年,几乎与《难夫难妻》拍摄的同时,一个叫黎民伟的广东人在香港组建了一家名叫“华美”的电影公司,他是“我镜剧社”的香港主持人。不久该公司就与亚细亚公司合作拍摄了《庄子试妻》,这也是影史上第一部由香港出品的故事短片。

1921年黎民伟和两位兄长黎海山和黎北海创建香港首家电影厂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所以被称为“香港电影之父”。他曾在孙中山北伐开始时,就扛着摄影机,在战火纷飞中拍摄攻打广东惠州城的镜头,甚至从飞机上俯拍战场全景,那些战地摄录镜头,组成了《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的大型新闻纪录片,所以他也是一位革命者以及中国最早的纪录片工作者。

他利用该剧社的文明戏布景和演员,以“华美影片公司”名义拍摄了故事片《庄子试妻》,片长2本,是《蝴蝶梦》中的“扇坟”一段。由黎民伟自己编剧并反串扮演女主角庄子之妻。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扮演“扇坟”的使女一角,她是中国影片中出现的第一位女演员。

第一个摄影棚和第一部长故事影片

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在董事会张元济、夏瑞芳、鲍威昌等的支持下,试办电影制片业务,聘任留美学生叶向荣为摄影师,开始拍摄时事短片,如《商务印书馆放工》、《盛吉荪大出丧》等。1918年7月,决定扩大制片业务,单独成立“活动戏影部”,搭建了有玻璃屋顶的摄影棚。

首部中国故事长片《阎瑞生》。 是由轰动一时“阎瑞生勒死妓女王莲英”谋财害命一案所改编,片子极卖座。这之后,电影就蓬勃发展起来。1918年商务印书馆成立了专门的电影制作发行部门活动影戏部,标志着中国电影制片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同与之前亚细亚公司的外资背景和幻仙公司的投机性质,“商务”活动影戏部自资经营,具有相当的技术基础和规模,有比较明确的制片设想和管理制度,它的成立是中国电影产业规模经营的开始。

第一部“武侠”影片

从《侠女》、《大醉侠》、《神秘的大佛》到《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武侠片始终是近一个世纪来中国电影在外国观众眼中的形象代言,不过当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李安捧起金像的那一刻,他应该在道谢名单里加上80年前的一部电影的名字—《火烧红莲寺》。“红莲寺一把火,‘放出了无量数的剑影刀光’,‘敲进了武侠影戏的大门墙’。” 有人统计,从1928年到1931年中国共上映227部武侠神怪片。

1928年张石川、郑正秋拍摄的这部电影带动了中国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电影热,无论是从技术积累的角度,还是从题材拓展的角度来看,“武侠”两字自此片后便成了中国电影军械库中的常规兵器,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从此在剑光侠影中长大。

《火烧红莲寺》掀起的是第一次武侠片热潮,之所以盛行主要还是各电影公司基于商业上的考虑,发生地是在上海;第二次成规模的热潮,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港台地区,此时的电影人充分意识到了电影是高风险、投机性的商业产品,由胡金铨所代表的“文人武侠”到张彻强调男性情义的暴力武侠,导演的风格化展示越发凸显,在此期间还使武侠逐渐从“刀剑”向“拳脚”过渡;第三次高潮是在80年代初的中国内地,从1983年《神秘的大佛》开始,《武当》、《神鞭》等影片随后,到《少林寺》时成就了这次高潮的最高峰;第四次热潮,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一批“新编”性武侠片的拍摄为代表,《新龙门客栈》等电影使得两岸三地的电影人联手拍片,华语电影也进一步整合。最近《英雄》、《十面埋伏》以及金庸武侠小说的大陆电视版,包括许多影视中的武侠手法处理,也是一种热潮、现象。

第一次称呼电影导演

第一批电影明星

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

今天,没有人会陌生“电影导演”、“电影明星”、“电影剧本”这些词。可你知道在中国什么时候才有了这些称谓吗?

1922年,陆洁在《影戏杂志》发表的文章中,第一个将指挥拍摄影片的人称为“导演”。中国第一代导演们,组织拍摄了上述一批优秀影片。出现了中国第一批电影明星孙道临、赵丹、谢添、于洋、谢芳、田华、于蓝等。1924年洪深创作的《申屠氏》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

而金焰,则是中国电影明星中最早的“电影皇帝”。风流倜傥的金焰在联华电影公司有顶梁柱的地位。《野草闲花》是他首部成功之作。金焰是朝鲜人,父亲因为参加朝鲜的民族独立运动,被当局通缉下举家逃亡到中国,他被送到上海姑姑家。1929年,金焰向明星公司自荐,担任郑正秋的笔记员。后来孙瑜自美回国,选金焰担任自己的处女作《风流剑客》里的角色。

第一部有声电影

第一首电影歌曲

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首先试制了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两家影片公司合股,以“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的名义,租用日本发声映画株式会社的有声器材和设备,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有声影片《旧时京华》。联华影片公司在1930年拍摄的《野草闲花》中,首先用蜡盘发音配了中国第一支电影歌曲《寻兄词》。1934年,以有声电影创作的影片《桃李劫》诞生了。

几年之前,贾樟柯拍了一部名叫《小武》的电影,有人说这是一种新锐的态度,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愤怒青年式的电影。但是,如果按照这样的评判标准来看,如此的“愤青”电影早在70年前便有,而开山鼻祖似乎就应当是被奉为左翼电影经典的《桃李劫》。

在今天看来,《桃李劫》依然是一部具有冲击力的作品,这或许正是来自创作者们年轻而无所畏惧的激情。影片的导演应云卫当年只有30岁,却已经是上海话剧界的先锋人物,《桃李劫》则是他的首部电影作品;本片的编剧兼主演袁牧之更是不到25岁,即便是初次接触电影,《桃李劫》便已显露出他特有的才华,就在两年之后,他所执导的《马路天使》更成了一部经典中的经典。

电影杂志

说到中国电影100年的历史进程,绝不可以忽视电影杂志的存在与影响。电影杂志的出现,是电影史以及电影传播史上的大事。以至到了现在,它的影响力也一样不可以忽视。

现代新闻传播史上,有一个很通俗很流行的叫法,称呼1933/1934/1935年为“杂志年”,因为在这几年中有着比之寻常年头更多的新杂志面世,从而形成一个杂志出版高潮期。30年代,正逢年轻的中国电影危难之时,何去何从?严峻的现实摆在每一个电影人面前。此时此刻诞生的电影杂志肩负着“改革神圣、迷信、凶恶、打杀之国片作风”,提倡“宣扬艺术、宣传文化、启发民智、拯救影业的制片方针”的道义与任务。

自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本《影戏杂志》(1920年1月)诞生以来的第一个10年(1920年-1930年),大约仅仅出现过20余家电影刊物,而第二个10年(1931年-1940年)就有90余家电影刊物问世(以上所指不含戏剧电影混编的综合杂志),在这近百种电影刊物中,出版于这3年的即占了半数以上(绝大部分产生于上海一地),这其中包含着许多著名影刊:《明星月报》、《文艺电影》、《时代电影》、《现代电影》、《明星半月刊》、《电声》、《电通》、《联华画报》等。

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故事影片

1935年,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故事片《渔光曲》终于获得荣誉奖。这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故事影片。

第一部农村题材的影片

第一部新文学作品影片

《狂流》是第一部正面描写农民反抗地主残酷压迫的农村题材的影片。《春蚕》是第一部将“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优秀电影。

“国防电影”、延安抗日、动画片

共产党看到了电影事业的魅力。有家创立于1930年的联华电影公司, 在中国电影最危难时刻却定立“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的宗旨。那个时期的好电影有《恋爱与义务》、《狂流》、《大路》、《渔光曲》等等。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